焦顺:践行税务精神用奉献写满人生张关昌:7年辛苦打造“蚂蚁岭公益图书馆”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4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6-01

张关昌:7年辛苦打造“蚂蚁岭公益图书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州市区大仓家属院小区东1排4号,张关昌租住的三层小院,一楼是“蚂蚁岭公益图书馆”,二楼是辅导孩子们课外作业的场所,三楼是他和妻子生活的地方。除了每周五上午去米庙镇石槽王小学做公益课外,张关昌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家里守着他的图书馆,在电脑上设计图书馆管理程序软件和准备阅读书目,静静等待每一个孩子的到来。

从2014年10月辞掉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汝州,张关昌为了创建“蚂蚁岭公益图书馆”,节衣缩食、咬紧牙关一直挺下去,虽然目前他的公益图书馆项目已经有了汝州市区的“理想国”总部以及10余个分部,但在他看来,依旧与他的梦想相差甚远。

“包括我的这个总部都在惨淡经营,做了这么多年,农村一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还在认为,让孩子们多读一些课外书,就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我这个项目还需要持久做下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站在记者面前的张关昌,35岁,穿着泛白发旧的T恤,时常带在身上的一个做公益活动的背包里面,放着路遥的名作《平凡的世界》。

从汝州市区出发,坐上汝州至寄料镇的城乡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寄料镇;搭乘三轮车、摩托车、甚至毛驴车,再走上40分钟,接着只能步行六七里的盘山路,这就是张关昌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我觉得我就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原型。我的老家寄料镇拉台村蚂蚁岭自然村,地处寄料镇南部深山区,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贫穷和饥饿。”

彼时,张关昌的父亲还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微薄的工资无法改变贫穷的家境,却用知识改变着这些山里孩子的头脑。张关昌的哥哥张占伟后来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等到张关昌的姐姐考大学的时候,虽然成绩优异,但为了让弟弟能上大学,就主动放弃了报考的体育专业,选择了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那时候在汝州二高读书的张关昌,已经知道姐姐为了他而放弃了学业,所以发奋读书。“整个高中,每天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为了省钱,每顿饭只敢吃个半饱。到了冬天,因为穿得单薄,经常冻得瑟瑟发抖。所以我后来最喜欢读《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冬天穿着单衣,等到学生们都买完了饭菜,自己才去拿两个黑窝头,吃免费的菜汤,这个细节我一直记着。”

每两周学校放学,为了省钱,张关昌就骑着自行车4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山里的家。班里的一位同学看到他这种情况后,给他送衣服、送吃的东西,一直资助他好长时间。

等到2004年考大学,又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关昌报考了山西中北大学的国防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一张火车票,从平顶山到太原,站立10多个小时,他来到了这个有“军校减免政策”的学校。那时,助学贷款还没有审批下来,一件单薄的衬衫从开学穿到冬天。宿管阿姨董秀兰注意到了他,热心地把儿子的衣服送给他穿。班主任老师赵东花还联系学院领导为他捐赠了1000多元以及复读机等物品,这给了身处异地他乡的张关昌莫大的感动与温暖。

大学期间,学院领导还给他提供了图书馆勤工俭学岗,资助他完成学业。“良师便是益友,感恩便是永远。”张关昌很感激大学时期许多老师和好心人给他的帮助,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深深镌刻在他的心底:“没有他们的帮助也就没有现在的我。我当时就一直在想,将来自己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了,一定要努力回报社会。”

我就是孙少平的原型

张关昌当时在大学图书馆勤工助学,不仅能够有更多读书的机会,还能发挥自己的计算机专业所长,为图书馆设计管理软件,这为他后来建立公益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2008年6月,大学毕业的张关昌在北京的一家软件开发企业找了一份工作。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之际,他参与了地铁售检票系统的维护工作。

因为他所在的公司主要负责北京地铁售检票系统的维护工作,平日里工作也不太忙,使得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公益事业。几经辗转,他联系到了北京捐书助学网,开始参与一些公益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公益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张关昌逐渐成为公益图书馆活动的骨干志愿者。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时刻关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事件

的同时,张关昌决定招募志愿者与自己一道赶往事发现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当年10月,张关昌与其他两名志愿队员跟随志愿团队一起前往舟曲参与公益活动。到达舟曲后,他

们3个人又与当地4名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团队,到舟曲县城关一小负责学校图书馆重建工作。“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几间空教室,从书架的选购到图书的采集到图书馆的管理,都是我们7个人一点一点建起来的。晚上就睡在学校里,每天忙忙碌碌,一直进行了一个多月,后来回到北京后还为学校图书馆管理提供了3年的远程指导。”

当时,北京市海淀区朱房村正在筹建一个专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读书服务的“新世纪梦想图书馆”。2013年12月,张关昌闻讯后,主动申请加入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具有丰富的公益图书馆管理经验的张关昌投身其中,一直到2014年8月,这个公益图书馆建成投用,3间屋子的图书馆藏书达到1万余册,成为附近知名的外来务工子女课外阅读好去处。

从北京到甘肃舟曲留下他忙忙碌碌的志愿身影

“在外做公益风风火火,我却一直惦念自己的家乡。我觉得偏僻落后的家乡,更需要用阅读、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张关昌说,“不为家乡作点贡献,就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远在北京的张关昌通过网络、家人朋友等各种渠道,了解汝州公益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积极筹备在汝州建设公益图书馆。

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身边的朋友时,招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就连之前和他一起做公益的老师、队友都直言不讳告诉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做公益,就是死路一条。”

但已经“执迷不悟”的他根本听不进去所有朋友的忠告,2011年1月18日,张关昌回到老家,邀请了老家的村长,还带上自己的父母,参加了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河南省民间图书馆交流会。会后,他拿出了自己之前的三四万元积蓄,还从信用卡透支了两万元,在老家村委会建起了“蚂蚁岭公益图书馆”,开始了自己的公益梦想。

但当头一盆冷水打击得他差点站不起来。整整一周没有一个孩子前来读书,“偏僻的山村,包括一些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认为让孩子来读课外书,就是耽误孩子的学习,这让我认识到公益读书在农村普及的路很漫长也很严峻。”

这也让张关昌很快陷入流言蜚语的包围之中。一些村民对他的冷嘲热讽劈面而来,“这孩子脑子神经了,放着北京的工作不干回来瞎折腾,看他咋生存?”“村里白培养了一个大学生!”最终,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一周后,他落荒而逃。

“现实真是太残酷了,没有一个孩子来读书,我干坐了一周,太尴尬了。最后还是返回了北京,把图书馆交给在别的村当代课教师的姐姐打理。但是姐姐的村子离这儿很远,只好在周六、周日跑过来开放图书馆。这样坚持了半年,又转交给我的舅舅打理,最终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

第一次梦想破灭,但张关昌依旧不愿放弃,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2014年10月,他作出了一个“更加发疯”的决定:辞掉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汝州一门心思运营“蚂蚁岭公益图书馆”项目。

他的赤子之心也得到了汝州爱心公益人士的积极回应。在市区城垣北路开办“鹏展红酒庄”的青年创业者于鹏飞、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高哲鹏,经过与张关昌多次联系协商,2014年11月“,鹏展公益图书馆”在红酒庄三楼正式投入运营。

为了让“蚂蚁岭公益图书馆”项目在汝州星火燎原,他辗转于北京与河南之间,探索适合本地城乡互动的县域图书馆模式。在他的构想中,通过志愿活动自筹资金购买图书,在乡村小学建立图书漂流站点,志愿者每月将各个站点图书进行交换漂流,并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开拓眼界。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公益图书馆项目从2014年10月实施以来,各种困难接踵而来,农村学校对于课外阅读的不重视较普遍存在,筹建图书馆需要的资金缺口更深深折磨着贫穷的张关昌。

为了筹集资金,张关昌四处奔波“化缘”,花了很多的钱却常常筹集不到善款。“后来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给自己规定不再参加各类活动,减少开支,不离开汝州,力所能及做公益图书馆项目。”

“我不抽烟、不喝酒,吃家常便饭,随随便便穿衣,不修边幅,一点钱也不敢浪费。”说到激动处,张关昌甚至语无伦次。

“我们都觉得关昌对公益事业是一个太执着的人,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高哲鹏评价他说。

他对于公益事业“苦行僧”式的执着,也得到了汝州更多爱心人士的认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寄料镇炉沟小学、拉台小学、王寨乡金童学校、陵头镇朱沟小学、米庙镇石槽王小学、大峪镇邢窑小学等10余个农村学校都建立起公益图书馆分部,并开展了定期读书、绘本剧表演、支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市区,张关昌也租了一处独院,建立了“理想国”运营机构,利用微薄的收入维持公益图书馆的正常运转。

7年来,为了公益图书馆的发展壮大,张关昌尝试与他人的各种合作,希冀通过其他项目运作获利,来支撑他的公益事业,却收效甚微。生活依旧窘迫的他,每天风尘仆仆,很少注意个人边幅,以至于去求职也屡遭碰壁。

当初跟随他一起做志愿服务而与他走进婚姻殿堂的妻子,与他约定:为了家庭生计,必须保证一个人有稳定的工作。

如今,他的妻子在我市某行政单位上班,有了妻子的“半边天”作后盾,张关昌可以坚持每周五上午去石槽王小学做公益,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在家打理他的公益图书馆。

“做公益不是单凭热情和执着就能干好的,首先是你自己要能生存下去,自己有能力有实力了,才能把公益事业做得更好,所以我觉得你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或者收入。”记者忍不住忠告他。

“这么多年做公益的风风雨雨,我也在认真反思当初那么多朋友的劝告,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所以我现在也觉得应该在汝州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做公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但我从不后悔自己当初回到汝州的这个决定,选择做公益就不要顾虑个人的牺牲。”面对记者的忠告,张关昌微微一笑。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将我的图书公益事业继续发展下去,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农村教育问题,关注到孩子们的学习阅读问题,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活动中去。”张关昌说,“孩子们会因为阅读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世界也会因为阅读变得更加美好”。

文/图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

辞别工作回到家乡创办“蚂蚁岭公益图书馆”

到市图书馆开展讲故事比赛

在风穴寺开展研学游活动

与孩子们交流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