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璞认良玉行当为国器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0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7-25

在璞认良玉行当为国器

———韩安国做人为政的成语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尚自昌 图/马矿立

韩安国,字长孺,西汉梁国成安(今汝州小屯)人。少时拜师习《韩非》及杂家学说,后出任梁王刘武的中大夫,也就是中等谋士。韩安国文武兼备,深通韬略,能言善辩,七国之乱时,韩安国为将,与将军张羽一起,力拒叛兵于梁之外,由此名闻天下。梁王借母亲窦太后和哥哥景帝的宠爱,并以灭七国之乱有功为由,不听韩安国等人劝告,进出、居游的仪仗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影响到国体的安全。事情传到京城,景帝和太后很不高兴,拒见梁国派来的使者,并表示要对梁王追责。梁王非常害怕,求韩安国处理此事。韩安国劝梁王以此为戒,请常在太后身边的大长公主帮忙,使兄弟重归于好。韩安国因成功解决了皇室的危机,受到太后和景帝的赏识。汉武帝时,韩安国入朝,初为北地都尉,最高至御史大夫行丞相事。

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评价说:安国忠厚,初为梁将。因事坐法,免徒起相。死灰更然,生虏失防。推贤见重,贿金贻谤。雪泣悟主,臣节可亮。

死灰复燃尊狱吏

宰相肚里能撑船

死灰复燃一词原出自《史记·韩安国列传》,原意是指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并没有褒贬之分,属于中性词语,但后来则偏向贬义,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韩安国解决了皇室的矛盾后,深得梁王信任,经常代表梁王出使朝廷。时间久了,梁王认为韩安国一定得到了许多好处而独享,就想方设法造了个罪名,将韩安国关进蒙县的监狱里。

狱吏田甲是势利小人,认为像韩安国失势的中等官员根本不可能东山再起,先是索贿,索贿不成就百般折磨、尽情侮辱。韩安国面对这样的羞辱,凛然地劝说田甲:“死灰也会复燃的,你不怕到时候烫着你自己吗?”田甲回说:“死灰要是敢于复燃,我就用尿灭了它。看可以烫到谁?”

此时梁国内史的职位出缺,梁王刚刚得到了齐地人公孙诡,想任命他做内史。窦太后听说后,就命梁孝王用韩安国做内史。皇帝的圣旨很快下来,韩安国从囚徒一跃而成为食俸两千石的官员。

这个内史仅次于国相,田甲闻讯后害怕韩安国报复,吓得连夜弃职逃跑了。韩安国领旨后却不急着出狱,下令道:“田甲如不回来就任原职,我就灭他宗族。”田甲只好裸露着胸脯向韩安国叩头请罪。韩安国说:“你现在可以尿了,因为我已经死灰复燃了。”那个狱吏说:“你不是死灰复燃,而是上有太阳抬举,下有月亮保佑,这样的情况就是没有火也会燃烧的,何况您原来自己也有一把火在内呢。”韩安国听了狱卒的话哈哈一笑:“人危难的时候不能落井下石,那不是君子的做法,我只是想让你知道这个做人的道理,你还是去做你的狱吏吧。”

一笑泯恩怨,简直就是长者的作风。传说田甲自此洗心革面,成了一名好官。韩安国离开梁国后,田甲也辞官相随,一直为韩安国效力。

这则发生在汝人韩安国与仇人之间以德报怨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宴胡楚真禁所》诗中,以“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请室闲逾邃,幽庭春未暄。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对韩安国的大度给予高度评价。

长孺欲成灰 袁丝徒伏剑

长孺欲成灰的故事源自《史记·韩安国列传》。韩安国为了除奸宁国,曾向梁孝王请求赐死,以身相殉。喻指忠臣竭诚尽瘁。这则五字成语出自唐李德裕《清冷池怀古》诗:袁丝徒伏剑,长孺欲成灰。

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的弟弟,与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窦太后十分偏爱这个小儿子,汉景帝也非常喜欢这个同胞弟弟,甚至在一次酒后随口说自己千秋之后要传位梁王。七国之乱时,梁国阻挡了吴楚叛军的进攻,立下了显赫的功劳,梁孝王更加觊觎皇位。他招揽四方奇士,为自己出谋划策,齐国人公孙诡、羊胜被他重用。

袁盎是朝中很有才干的大臣,被人称为“无双国士”。汉景帝征求传位给弟弟的看法,袁盎列举了立梁王为嗣的祸患,最终汉景帝立儿子刘彻为太子。

公孙诡、羊胜二人是十足的野心家,他们鼓动梁孝王争取继承天子之位,并对于反对这一建议的人采取了谋杀的恐怖手段。梁王本痛恨袁盎,同意了刺杀袁盎的建议。

袁盎在天子身边被刺杀,汉景帝震怒。得知刺杀袁盎的元凶是公孙诡、羊胜,并躲藏在梁国境内。汉景帝接连十次派使者到梁国查办此案。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使者也无计可施。

看到情况十分危急,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错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自杀抵罪。”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

《史记·韩安国列传》记载:韩安国声泪俱下地向梁王说道:“梁王您自己想想:您与皇上的亲密程度,能不能比上当年高皇帝与太上皇(刘太公)、当今皇上与临江王(废太子刘荣)?”梁王说:“比不上。”韩安国说:“太上皇与高皇帝、当今皇帝与临江王都是父子关系,比您与皇帝的兄弟关系亲密多了。可是,高皇帝说:‘手提三尺宝剑打下天下的是我。’所以,他始终不给太上皇过问政事,一直让他住在栎阳宫,不让他住进皇宫。刘荣本来是太子,因为他母亲的一句话,就被废为临江王,又因为建宫殿时侵占了祖庙的空地,被逼死在了中尉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呢?因为治理天下与治理自己的家不一样,治理天下讲的不是亲情,而是国法,不能以亲情而废弃国法啊。俗话说:‘父亲虽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吃人的猛虎;兄弟虽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吃人的豺狼?’现在,您作为一个诸侯王,一时听信了乱臣贼子的话,触犯了皇规、国法,天下人都知道了,皇帝之所以还没对你采取最后行动,原因主要还是顾及太后。太后知道您犯了法,为了能保住您,在皇宫里日夜涕泣,希望大王您能自己改过,不被绳之以法,然而大王您怎么能执迷不悟呢!您现在唯一的依靠就是太后,万一太后哪天有个好歹,大王您还靠谁呀?”没等他的话说完,梁王终于醒悟,同意马上交出公孙诡等人。

公孙诡等自杀,案子也草草了结,影响国家统治的皇室危机终于化解,太后和景帝终于松了一口气。朝廷对韩安国更加刮目相看了。

司马迁在《史记》详细叙述了韩安国劝阻梁王的这段对话,说明韩安国看问题远高于梁王,是一个能管理好国家的超级人才,也是把韩安国定位“国器”的重要依据。

自古贤能皇帝在亲情与国法相背时,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后者。而韩安国劝梁王的这段对话,就是李世民所说的以史为镜的“镜鉴”。历代文人对韩安国的劝说词评价很高。诗学家把韩安国所说的“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称为汉诗名取《韩安国引语》。引语还收入中国俗语和谚语大全中。

唐宰相李德裕《清冷池怀古》:“区囿三百里,常闻驷马来。旌旗朝甬道,箫鼓燕平台。追昔赋文雅,从容游上才。竹园秋水净,风苑雪烟开。牛祸衅将发,羊孙谋始回。袁丝徒伏剑,长孺欲成灰。兴废由所感,湮沦斯可哀。空留故池雁,刷羽尚徘徊。”高度评价韩安国。

强弩之末定国策 王恢谋沮已和亲

强弩之末意为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出自《史记·韩安国列传》。

建元(前140—前135)初,在太尉田蚡推荐下,汉武帝命韩安国任北地都尉,后升御史大夫,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处理,成为汉中央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北方匈奴主动派使者来请求和亲,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行(外事官员)王恢说:“汉与匈奴多次和亲,大都不过数年便违背盟约,不如兴兵讨伐。”

韩安国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不宜与匈奴结怨,和亲是最佳的选项。他接过王恢的话说:“臣听说高祖皇帝在平城被围的时候,七天都没饭吃。高祖皇帝回京后,不但没有愤怒,没有以牙还牙的念头,相反,以德报怨。冤冤相报,何时能了。高祖的‘和亲’的政策,已使五代人受益。孝文帝时曾借国力强盛调动天下的精兵,想一举解决匈奴的问题,结果出现了济北王刘兴居乘内部空虚,发兵袭击荥阳,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事情。只好匆忙收兵,又同匈奴结成和亲。两位圣祖的事足以效法,所以臣以为目前还是采取和亲为上策。”

王恢不依不饶,韩安国毫不相让地劝说武帝:“臣听说没有十倍的好处不能轻易改变旧业,没有百倍的功利不能随便地改变常规。因此,古代君王考虑国家大事前,要先祭问祖先,改变大政要占算龟筮,以示慎重。夏商周三代盛世,不要求夷狄归顺中国,不是说他的威力不能制服夷狄,而是因为夷狄的地方太偏远,民智太低,没有这个必要。况且匈奴兵强马壮,行动像鸟飞一样方便,很难制服。得到他的土地,我们也不稀罕,战胜他们,也显不出我们多么强大。跑到千里之外去作战,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山东薄绸);冲风之极,力不能起鸿毛。不是它的力量不大,是到了最后力量用尽的缘故。打仗不如和亲。所以臣下坚持认为一定不要轻易和匈奴刀枪相见。”

韩安国生动的比喻和有理有据的讲解,博得群臣的赞同,最后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强弩之末”也因这段故事成为后人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宋代“蜀党”魁首之一的大儒吕陶对韩安国当时提出的和亲政策是赞同的。他在《读韩长孺传》诗中写道:“梁孝事平终结爱,王恢谋沮已和亲。早知蹇甚难为相,何必赉金与贵人。”

东朝廷辩大智慧 首鼠两端背骂名

首鼠两端形容迟疑不决,瞻前顾后。出自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汉武帝时,丞相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卑鄙阴险、骄横自私。因为有王太后这座靠山,所以胡作非为、骄横奢侈、营私舞弊,随意诬陷自己忌恨之人。窦婴也是皇亲,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堂侄,受封为魏其侯,窦太后去世后,窦家的势力很快衰落。灌夫是名勇将,在平定“七国之乱”时跟从大将军窦婴立有战功。有一次,田蚡向窦婴索要城南良田,窦婴不给,又听说灌夫替窦婴抱不平,由此跟灌夫和窦婴结了怨。

田蚡续娶时,大排筵席,王太后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便下旨让宗室、大臣们都到丞相府祝贺。宴会上,宾主轮流敬酒。灌夫向田蚡敬酒时,田蚡却不喝,灌夫觉得很没面子,随后,在向其晚辈灌贤敬酒时,灌贤又只顾同将军程不识交头接耳。灌夫满腔怒气正无处发泄,这时就指桑骂槐地大骂灌贤。这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成语“使酒骂座”。田蚡见灌夫在自己的婚宴上破口骂人,立即下令把他拘捕。有人劝灌夫向田蚡磕头赔罪,他不肯,还说了一些刺耳的话。田蚡便把灌夫押下牢狱,并把灌家亲属全部拘禁,准备满门处死。

此事闹到武帝那里,汉武帝让田蚡和灌夫两人在东宫辩论,二人针锋相对,互相指责。窦婴向汉武帝申诉道:“灌夫酒醉得罪丞相,罪不至死。灌夫是有名的勇将,当年‘七国之乱’,他父亲阵亡,他曾单枪匹马,杀入吴军,身受几十处创伤,还不肯退下,谁不知道他是国家难得的壮士?现在为了一杯酒的小事而全家抄斩,恐怕太过分了。”可是田蚡却竭力说灌夫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在家乡颍川(今许昌市)广积家财,欺压良民,而且排斥皇族,真是罪大恶极。两大皇亲,一时吵得不可开交。汉武帝也难于决断,就叫大臣们发表意见。大臣们很清楚二人的特殊身份,没有一个抢先发表意见。汉武帝见众臣不说话,很不高兴地说:“国有国法,你们只管各抒己见,以法论断是非。至于言语之间有何不当之处,朕一律不加怪罪。”见个个沉默不言,汉武帝便指名让掌管监察、执法之事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发言。

韩安国位居副宰相,说话是很有分量的。田蚡自认有推荐韩安国给汉武帝的旧恩,提前给韩安国打了招呼,欲合伙将灌夫置于死地。不想韩安国模棱两可地说:“魏其侯说,灌夫平时有功无过,酒后失言,不应当陷于重罪,这话是对的;丞相说,灌夫胡作非为,危及国家,这话也不错。皇上英明睿智,臣下不敢专断。此事又涉及皇上的至亲,这是皇上的家务事,别人怎能过问呢?”

韩安国此言一出,众大臣似被点醒,纷纷以皇上家事为由,请皇上明断。汉武帝默然不答,只有都尉汲黯和内史郑当时仗义执言,相继上奏,为窦婴辩护,请汉武帝宽赦灌夫。汉武帝当然知道是田蚡理屈,不过碍着太后的面子,才没有斥责田蚡。对于这场争论,汉武帝没有作出决定,起身退朝,群臣自然散归。

退朝以后,田蚡坐车离宫,在皇宫门口看见韩安国正在前面走,招呼韩安国同乘一辆车,生气地说:“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你为什么还模棱两可,犹豫不定?”韩安国过了好一会儿才对田蚡说:“您怎么这样不自爱自重?魏其侯毁谤您,您应当摘下官帽,解下印绶,归还给皇上,说:我以皇帝的心腹,侥幸得此相位,本来是不称职的,魏其侯的话都是对的。这样皇上必定会称赞您有谦让的美德,不会罢免您。魏其侯一定内心惭愧,闭门咬舌自杀。现在别人诋毁您,您也诋毁人家,这样彼此互骂,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么不识大体呢!”田蚡认错说:“争辩时太性急了,没有想到应该这样做。”韩安国巧妙地化解了这一矛盾。

不过,后来田蚡还是害死了窦婴和灌夫。

忠厚大度藏沟壑 长孺国器留青史

长孺国器意思是为能施政于国,堪当大任。比喻辅弼之才,出自《汉书·韩安国传》。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其智谋皆合于世俗取舍的标准,但都出于忠厚之心。虽贪嗜钱财,但他所推举的,都是比他自己贤能的廉洁之士。他推举梁国的壶遂、臧固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对他很称赞和仰慕。即使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国器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国家宝器,指钟鼎之类。二是国家所需的重要器材用具,比如现在的核武器、航天器等。三是可以治理国家的人才,源自司马迁对韩安国的评价。

历代文人对韩安国的“国器”多有咏赞。唐李瀚《蒙求》“季珪士首,长孺国器。”唐刘禹锡“汉室贤王后,孔门高第人。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推贤有愧韩安国,论旧唯存盛孝章。”宋代诗人余壹“大贤为政即多闻,不独文章推国器。”北宋名相苏颂“四朝人地推时望,千载丘园脱世纷。国器幡然临挚殒,齎咨遗事谩传闻。”北宋诗人、散文家王禹偁则在《赠刘仲堪》“对挹雏凤下,交言孤鹤唳。在璞认良玉,行当为国器。彼茁见灵芽,伫可供王祭。岂止随众人,区区一枝桂。”鼓励刘仲堪向韩安国学习,高标准要求自己。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