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子撰记外祖父墓志 少进士讲述老进士故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2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3-26

外孙子撰记外祖父墓志 少进士讲述老进士故事

———明代进士丁尧相及家族探秘

文/尚自昌 张中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林郎四川府推官云峰丁公墓志铭

您知道汝州中大街的青石坊、红石坊吗?您知道青石坊和红石坊的故事吗?您知道两坊主人的身份和相互关系吗?笔者刚刚发现的一则墓志铭,是红石坊的主人为青石坊的主人撰写,让我们通过这则墓志铭一起解读背后的故事。

进士是我国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殿试选拔的人才,其录取率在几百或上千分之一。能够皇榜高中进士是一个家族、一个乡域的荣耀,可以在家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州城、县城最显眼的地段建坊而光宗耀祖。从进士坊经过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因此考中进士建坊留名是士子的梦想和发奋学习的动力。

汝州中大街的青石坊和红石坊,是为明代进士丁尧相和张维新先后所立,一直是汝州人的骄傲,其传说已成家喻户晓的乡愁故事。青石坊和红石坊虽然早已不在,但因传说故事的魅力,永远树立在一代又一代汝州人的心中。2017年,我市对中大街进行改造时,发现了青石坊的旧址和遗迹,成为轰动全市的新闻,市文物局购置了特种玻璃给予保护,成为中大街一人文景观。

相对于张进士,人们对丁进士的了解更多来自于青石坊和红石坊的传说,而历代《汝州志》对此的记载也非常简单。笔者最近发现一则关于丁进士的墓志铭,为张进士撰文,可以说是研究汝州历史人物的一份珍贵史料。

从《直隶汝州志》得知,明代汝州有16位学子考中进士(不含辖县),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从考中进士的时间来看,嘉靖改元后的122年里仅有4人,其中嘉靖在位45年和隆庆在位6年的51年间仅丁尧相一人;万历在位的48年,考中者为张维新和张以谦,后者还存在争议,《河南通志》《陕西通志》《武昌府志》均记为洛阳人;万历之后的14年考中1人为王之晋,但后面注有宝丰籍,可能是宝丰人移居汝州后考中。同期与辖县相比,鲁山7人有5人在嘉靖之后,郏县13人有7人在嘉靖之后,伊阳(今汝阳)3人全部在嘉靖之后。明代后期,汝州的教育是退步的,特别位居属县鲁山和郏县之后,是汝州上下很没面子的事。将丁尧相的进士坊安置在州城东城门里这个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明显是在树典型、置标杆,教育士子好好学习,为汝州和家族争光。

青红石坊主人真 甥舅斗法传说讹

在70岁以上老人的记忆中,青石坊和红石坊是老汝州的标志性建筑。《汝州文史资料》总第10辑中,文史前辈李泉海先生在《红石坊与青石坊》一文中有权威的描述:在古城汝州东门里的大街上,横跨大街巍然屹立着两座石牌坊。一座位于东门与张公巷街口之间,全由青石做成,人称青石坊;一座位于张公巷街口西约40米处,全由红石做成,人称红石坊。红石坊系明朝万历年间汝州进士张维新所建,高、宽各10米,下置4根方形石柱,中间两根间距较宽,可通车马,两边柱间距较窄,可通行人。横梁中间高,两边低,上边刻有张维新官衔。横梁上为坊首,上边刻有人物,有乘马行走者,有静坐对弈者,刻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青石坊系明朝万历年间(应为嘉靖年间)汝州进士丁尧相所建,宽约10米,高约8米,其形制大体与红石坊相同,唯坊上没有雕刻人物与其他饰物。

红石坊与青石坊均于1958年大跃进时,为修石轨道所毁。

关于青石坊还有一个传说,李泉海先生也将其附在《红石坊与青石坊》介绍之后,与民间传说大同小异:张进士在汝州老家街上建红石坊一座,丁进士心中不满。张进士与丁进士是甥舅关系,丁进士家居东关,只要进城,他或他的家人就必须从坊下经过,从坊下过就是从胯下过,丁进士感到太受侮辱。因张维新的祠堂在东关原东关剧院处,于是丁进士就在东门里建青石坊一座,意在张家如到祠堂祭祀也必须从他的坊下经过。

传说青石坊修建之后,张维新为了不在丁进士坊前下马,每次出城总是从张公巷向北至塔寺街向东,再走马道向南出城,以绕过青石坊。

民间传说是口头叙事文学,是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其特征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俗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真实历史的错觉。

张维新是汝州妇孺皆知的明代进士,一则老城区的张公巷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宋代官窑遗址在张公巷的发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张维新的名字;二则神秘的金头进士和四城门出殡的传说几乎成为汝州城乡孩童的启蒙教材。《直隶汝州志》之《人物志·乡贤》,用了4页半的篇幅对张维新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是其中记载最详细的人物之一。

丁尧相在《直隶汝州志》之《人物志·乡贤》中仅有五分之一页不足4行字的介绍:“丁尧相,字宗顺,嘉靖丙辰(1556年)进士。捐金代完大户漕米,并捐买驿马入官。里民李逢元等被人诬告至鬻妻子,相捐金周全。又输腴田百余顷,赡养士子,多有游泮发科者。任成都府推官,祀乡贤。”这是对丁尧相最详细的介绍,从文中可知,丁进士能祀入乡贤,主要是做的善事多,而对为官的功绩却一字未提。丁尧相这位汝州妇孺皆知的名进士近乎成了谜。

丁公尧相墓志铭 详解丁氏家族谜

张中红先生是风穴路街道党屯人士,为张维新之后,保存有张维新所编的家谱残本。张维新撰有《余清楼稿》二十五卷,万历年间刻印,原北平图书馆有藏。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军抢夺,与60册《永乐大典》和200多册宋元佳著等珍贵古籍保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2013年,国家图书出版社用早期摄录胶卷整理出版为《原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张中红设法得到《余清楼稿》一书,书中收录有张维新所撰的《文林郎四川府推官云峰丁公墓志铭》一文,详细介绍了丁尧相的家世和与自己的关系。

张进士诗文俱佳,山东人宋明立乾隆初年任汝州知州,曾在汝阳书院创立“汝州诗宗祠”,将他和唐代刘希夷、金代宗端修、清代吴治汇和任枫等汝州籍留有诗文的五位进士的神位放在祠堂中,供学生祭拜学习。

丁尧相在张家最落魄的时候,不顾亲友的劝说和街坊邻居的冷言,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张维新的父亲张从易,帮助其家渡过了难关,丁家的家风文风通过丁家女儿的传承得以拓展,成就了张家的再度辉煌。张维新是丁进士的长外孙,隔代亲的传统和言传身教的熏陶,汇成为基因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张维新在万分悲痛的心境中,把对外公的崇敬和追思用文字寄于长长的墓志铭中,给古文知识欠缺的我们在对碑文断句和翻译方面造成了困难,虽然用了多天的时间查资料、请老师,也没拿出令自己满意的译文,只好将铭文的大概意思附下。

文林郎四川府推官云峰丁公墓志铭

四川成都府司理丁公,是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尽心侍候外公,不幸于万历十四年冬去世了。我服丧不到周年,外公也离开了人世,怎能不让我极度悲伤啊!外公去世后,舅父们商议办理外公的丧事,拿来了外公的行状(生平事迹的文书)命我写墓志铭。我还没有读完外公的行状,就伤心得大哭,哭后拾起掉在地上的行状再读,再次忍不住大声哭着说:“像我外公为人诚实、处事超远,带有过去贤达人士风度品格的人,现在没有了,怎不令人悲痛欲绝呀!”

公讳尧相,字宗舜,别号云峰。公的父亲名道以,出身仕宦之家,喜欢做好事而不张扬。公的母亲姓侯,生五个儿子,公是长子。公生来形貌俊郎,亭亭玉立,七岁时就崭露头角,跟着他的伯父学习《毛诗》,每天能记一千个字。再大一点,便学习应试的八股文,写的文章行云流水,妙语连珠。十几岁时,破例增补为郡学的生员(秀才),每次考试成绩都远超他人。时任汝州学正的固安人杨公,很有鉴识人才的能力,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说道:“这是国家的优秀人才呀!”公多次参加乡试,却因顾虑太多均未考中。公更加用功治学,博览史传百家,心胸愈加开阔,文章更加高雅。嘉靖庚子年(1540年)乡试,公与弟弟尧荚同时考中举人,当时人视他们为丁家大有前途的两块璧玉。又过了十年,庚戌年(1550年)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左辅王太史主持审查选拔,太史才学广博,眼光很高,很少称赞人,看了公的文章后竟击节赞叹。公考中贡士后,告病归家,未参加殿试。癸丑年(1553年)又因为母亲去世,不能参加殿试,直到丙辰年(1556年)才参加殿试赐为进士。等待选拔任用期间,正值相国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官场出现了把随夷那样的贤士当贪官,把如盗跖那般的大盗当廉官的是非不分的局面。公对这种现象扼腕叹息,恨得咬牙切齿。推举公任职的公文下发后,公不得不拿着礼金向有推荐资格官员的家中拜访。因公年长和有多年的地方工作经验,应任尚书郎这一职务,但却被选为成都府司理。

成都虽然是巴蜀之地的大城市,但蜀道之难自古就有记载。任命书正式下发后,众人非常吃惊,说:“应该谋求在内地任职,怎么能为一小官去那么远的地方?”公却一点也不生气地说:“哪个地方不能做官?哪个地方不可得酬志向?”然后就单身驾车,走栈道去上任。

路上遇一官差押送刑徒,公询问刑徒情况,原来是同年考中之人,说:“我们是同年友也!”于是以礼和刑徒相待,与刑徒没有一点高下之别。

到蜀地上任后,在各权贵前须弯腰行礼,公常闷闷不乐,不喜欢与太守周旋。每遇官场中人称兄道弟套近乎的事情,就头也不回地快步离开。官府的各类文件呈交上级官员时,需要弯着腰呈交,公不喜琐尾一概类呈。上官说若不愿意这样做,可让手下官员代呈,他竟真的派手下去上呈文件。他的脾性就是这样刚强正直。但是对于积久的冤屈诉案,却能寥寥几句审断清楚,堂下听众无不称神。

后上级官府委派他到齐通(眉州)任职。齐通人爱打官司,百姓与军屯户因灌溉用水发生纠纷,长时间没有解决。公到来后,对双方进行劝告,并依法作出了判决,双方威于判决的公正表示服叛,也没有人敢喧哗闹事。有一年大旱,公斋戒三日,主持祈雨,马上就下雨了,民众无不欢欣鼓舞。之后公请求上级官府赈灾,救活了数万人。后山自古为道教胜地,很多权贵子弟恃强欺人,当地乡民痛恨无比。公查知这些权贵子弟的违法行为,就通报四方,顿时让这些权贵子弟偃旗息鼓,不敢造次。

公在各个任所,一意为民,但由于不会对当权的人阿谀奉承,于是众口诋毁,要赶走外公,恨不得落井下石。“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公自然不屑那些流言诽谤。然而却因水土不服,常常心烦意乱。一天靠在柱上叹道:隐居山林或在朝为官,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张胶东自叹其无才,陶彭泽挂冠弃官”,都是高洁之士啊!有个净洁的归宿是什么样的人呀?应当像他们那样做个不朽的人。又随口吟诵两联:“踈狂成我性,废置任他为。”又道:“夙志本非缘富贵,高怀端不负溪山。”之后,把官服、官印等物挂在厅中,一路向东回家了。

公为官一年多,把官位看作浮云,视爵禄为粪土,真是出淤泥而不染啊!休息一段时间后,构建庐舍,莳花弄竹,闭门谢客,过上了“日把苦北窗,作羲皇上人”的清静闲适的生活。后来执经教育孩子,含饴弄孙,帮助亲戚,周济穷人,做各种善事义举,乡邻都很感激他。有时去箕山颍水间游玩,啸傲天地,陶冶性情,何止像荆卿那样燕赵悲歌、高渐离那样击筑慷慨呀?眼界高远,旁若无人也。

公一生持心正直不肯屈居人下,不屑于作儿女姿态,言辞心行如古人,与乡邻接触无远近高下,遇贵戚豪门像墙壁一样陡立,不拿官府好处,不相干之人请他赴宴时,他不做那些俗套礼仪,任人侧目瞪眼。有人嘲笑说他单纯、傲气、执拗、矫情,他也毫不理会,任他们说去。老子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公自信有人会理解他。

哎呀!世上有违心从事、敷衍逢迎的人,世间有用心险恶、暗中害人的事,人生有比险峻崎岖山路还恶的仕途。像他性格耿直、棱角分明、才品超群、光明磊落、倜傥潇洒的人是无法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更高的。公归家闲居三十余年,生活闲散如一日,一直身体健康。后因偶患一场小病,就到了濒危状态。弥留之时,子孙们跪在床前听他嘱托。公神思清醒,要求子孙多积德、多读书,然后又交代:“启开王孺人墓葬,与她一起合葬,在墓侧植君子松四株,作为后人楷模。”说罢就去世了。

公生于弘治癸亥(1503年)八月二十四日,卒于万历戊子(1588年)五月十七日,享年八十有六。婚配外祖母王氏,先于公去世,贞淑庄严、妇德克备(事详见故御史王鼎氏所撰的墓志铭中),生于正德丙寅(1506年)七月初二日,卒于嘉靖己未(1559年)七月三十日,享年五十有四。生男子五人:宁府,庠生,娶王氏;宁州,廪生,娶王氏;宁县,序班,娶赵氏;宁朝,处士,娶郭氏,继何氏;宁野,庠生,娶王氏。生女子三人:长女即我的母亲,嫁给我的父亲张讳从易,奉勅授文林郎山东冠县知县;一女嫁于杜大尹之子伟时;一女嫁于赵典术之子德璋。公继娶两王氏,皆无子女。孙男七人:一名震,宁州所生;一名湛,宁县所生;安、桂、连、枝四孙为宁朝所生;一名清,宁野所生。孙女八人:董方杨、连高科、盛廷梧、刘东阁分别是四个孙女的女婿,另外四个孙女年纪尚幼。宁州等人于本年十二月十九日,将墓迁于城东南祖茔之次。

铭曰:嵩岳崆峒,汝环皛溔。乾坤酿结,崛起贤喆。皇路徊翔,锦官平反。如弦如矢,嗤彼尾尾。爰命巾车,载返天中。丹霞紫芝,耄耋迟迟。厥后既昌,美誉孔炽。世有君子,畴弗仰止。嗟嗟王配,蓝田凤穴。修短则天,是谓齐贤。启竁同瘗,幽宅永妥。亿万斯岁,苍松荟荟。

宅心仁厚多高寿 德善门第人丁旺

丁尧相墓志解决了《直隶汝州志》中几位丁氏名人的关系问题。比如与丁尧相的同科举人丁尧荚:嘉靖庚子科任襄阳府推官;贡生丁宁州:任永宁县训导;存辟丁宁县:万历初年任鸿胪寺序班,均没说明与丁尧相的关系,与墓志对照后一目了然,分别是丁尧相的弟弟、次子和三子。而贡生丁湛,因行善好义,祀入乡贤,《人物志》“乡贤”“义士”条和《选举志》均有记。贡生丁湛:候选知县,详见“乡贤”并见“义士”类;乡贤丁湛:字若水,贡生。为人沉挚有为,捐金千余两修学宫及城隍庙。凡人婚丧不及者助之。祀乡贤亦见“义士”类;义士丁湛:贡生,进士丁尧相孙,为人沉挚有为,善行书,好施与。天启间费金千余修学宫及城隍庙,凡人婚丧不及者助之。祀乡贤。三处互补,将丁湛介绍得较为清楚,与墓志铭互相印证。

《直隶汝州志》虽然对张维新有大篇幅的记述,但主要记载的是他的政绩,没有涉及与丁尧相的关系。《万历汝州志》之《艺文》中知州方应选所撰写的《敕封文林郎凤山张公行状》,是对张维新父亲张从易的生平介绍,将丁张两家的姻亲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可惜这本志发现较晚,让两个进士的传说差了一个辈分。从张公行状可知,丁尧相与张维新的祖父柏庵公张粹于上学时相识相交,丁从两家交往中认可了其子张从易的人品和才能,把大女儿相许。张从易命运多舛,3岁丧母,17岁丧父,成了一个孤儿,办完父亲丧事后,已是家徒四壁。丁进士没有嫌弃张从易的贫穷,不顾亲友相劝仍在张从易守孝三年后将女儿嫁到了张家。丁氏嫁进张家后,邻居们还议论纷纷,说丁氏是大户人家的姑娘,肯定受不了这种贫穷的日子,没想到丁氏却布衣陋食,纺线织布,啖苦若饴,安心过起了苦日子。张维新出生后,每天晚上,丁氏或纺线,或织衣,陪着张维新学习到深夜,朗朗的读书声经常响到鸡叫时分。皇天不负有心人,张维新十四岁成诸生,二十八岁中举人,三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作县令、给事中、参议、参政、按察副使,最后官至陕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兼按察使。

墓志铭和汝州志互相补充,构列总结出丁尧相的小传:丁尧相(1503年—1588年),字宗舜,别号云峰。出生于仕宦家庭。从小聪明好学,10多岁补郡学生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与弟弟尧荚一起参加河南庚子科乡试,双双考中举人,被世人称为丁家双壁。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京城考中贡士,告病归家,没有参加当年的殿试,三年后因母亲去世也未能赴京应试。直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才参加殿试成为进士,时年54岁。当时朝政为奸相严嵩父子把持,官场风气很坏,按年龄和阅历应分配尚书府工作,却被分配到四川成都府任主管刑事的司理。在成都工作一年多,因水土不服身体受损,加上厌恶官场的不良风气,辞官回乡。回乡30多年,以读书、教子、行善助人为乐,其中有灾荒年捐钱代替大户缴纳税粮,捐良田100多亩给郡学作为生员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他一生乐善好施,在去世后被祀入学宫乡贤祠中。他有5子3女,5子均为郡学学生,其中次子丁宁州任永宁县训导、三子丁宁县任鸿胪寺序班。3女均嫁入汝州望门大户,其中长女为进士张维新的母亲。他去世时已有7个孙子和8个孙女,其中丁湛为贡生,为候选知县,因与爷爷一样乐善好施,去世后被祀入州乡贤祠中。

汝州丁氏,在明清时为汝东望族。近读汝东丁村家谱,知汝州纸坊丁村在明清时期叫下丁村,与郏县次芭乡上丁村丁姓为同门,系上丁村丁氏移居后形成的村落。丁氏家谱因明末战乱丢失,丁氏后人分别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咸丰八年(1858年)和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和续修家谱。祖谱记载,初祖为兄弟二人,分别为尧经、尧伦,定为十七世,十八世三人为从字辈,分别是从邦、从敬。丁村1985年续谱,记载的是初祖率三侄尧经、尧伦、尧相从上丁村移到下丁村,因尧相移居东关而失记。同时收入丁氏家谱的有郏县许岗坡和吴家寨丁氏部分,吴家寨谱有“道修、得志”等谱系图,许岗坡祖坟图有“文俊、道一、德召”谱系图,这里的“道修”“道一”显然与尧相父亲的“道以”有一定的关系,但“道一”“道以”和“得志”“德召”是否有误值得丁家研究。而根据丁尧相的墓志,其父“道以”,生5子,长子尧相,另一子尧荚,其他3子无记,为弄清丁家人氏关系留下了遗憾。但也为汝州和郏县丁氏家族续写家谱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按丁氏家谱,清代进士丁浩为其27世孙。

研读《文林郎四川府推官云峰丁公墓志铭》,我想到了一则古训:仁厚之人,必有遐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教子孙,后嗣昌大;念存本心,其人必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