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广成泽里《》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3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2-08

马融:广成泽里《》

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耀焜于其陂………”

“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其植物则去玄林包竹,藩陵蔽京,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树有椿、柏、柳、枫、杨;鸟有鸥、鹭、鸳、鸬;鱼有鲂、鲤、魦、鳊;兽有虎、熊、豹、狼等上百种,它们遨游于秀山丽水之际,出没于深谷幽林之间,虎啸狼嚎,鹿鸣鸟唱,溪水弹琴,熊嘶獐咬,构成了一幅自由和谐,充满生机的天然画卷。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这段美妙的汝州温泉自然风光描写,出自东汉“通儒”马融的《广成颂》。但它却是一篇讽谏朝廷之文。

当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百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狩之礼,息战陈之法,入猾贼从横,乘此先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因此,他洋洋洒洒写出的《广成颂》,表面上是对广成泽优美环境的表述,其实是在暗讽朝廷的不作为。

他的《广成颂》受人称颂,他的《围棋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同时,他集易学家、思想家、经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围棋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通籍大儒,历史上绝无仅有,只此一人。

这样的人,注定一生不平凡。 

                              

“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广成颂》里说的“灵囿”是指广成泽。“神泉”便是温泉了。

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115年,号称“通儒”的马融在献给汉安帝的《广成颂》中写道:“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耀焜于其陂………“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其植物则去玄林包竹,藩陵蔽京,珍林嘉树,建木丛生”。树有椿、柏、柳、枫、杨;鸟有鸥、鹭、鸳、鸬;鱼有鲂、鲤、魦、鳊;兽有虎、熊、豹、狼等上百种,它们遨游于秀山丽水之际,出没于深谷幽林之间,虎啸狼嚎,鹿鸣鸟唱,溪水弹琴,熊嘶獐咬,构成了一幅自由和谐,充满生机的天然画卷。

马融自身善长文学,但是曾经的经历使他明白,国家想要发展壮大,绝对不可以偏废文武任何一面的。当时朝堂许多为官人士都饱读诗书,观念陈腐,很多儒生眼光十分短浅,认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永初二年(108年),汉安帝还下令将曾经规模宏大的广成苑,这个绝佳的游猎之处租借给贫民垦种度荒,后来,甚至将广成泽能垦之地赠与贫民。虽然这一举措看上去有利于民生,但从另一方面看,也能感受到执政者“弃武从文”的治国理念。

看到国家停止了田猎,同时也不再考究作战的兵法战法,马融十分心痛,也为国家的安危担忧。他认为,自古以来圣贤对于文武之道,都是极为重视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人们也总是将五行并用,怎么能不讲武功任其偏废呢?

他屡次在文中提到的“蒐狩之礼”,指的是以田猎之名举行的军事演习。也就是说,帝王每年进行田猎其实不仅仅是玩乐或者是遵循传统,更多是为了昭示武备的强盛。根据《周礼·大司马》对大蒐礼的记载,这场礼仪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是田猎演习之礼。在马融看来,如果汉安帝依旧制举行田猎,对外,可以向外敌显示自己国力强大;对内,可以成奸除恶,更好地应对叛乱。

马融很希望通过这篇颂文达到讽谏的目的。

这本来是一篇很平常的文章,说得也比较委婉,但却因此得罪了邓太后,使马融 10年得不到升迁。

权倾朝野的邓太后听闻马融作《广成颂》之后,立刻找来阅读,结果越看越愤怒。对太后来说,她需要的是臣子战战兢兢的服从,而不是对她的决策发出质疑。于是,马融再也没有了升迁的机会,终日待在东观校对书籍。

马融在东观10年之久不得升迁,心中感到很恼火,于是借口侄子的丧事自动辞职回家。这一下更惹恼了太后,认为专门和她作对,就以“鄙薄皇帝的任命”的罪名禁锢马融,不准他再出来做官。直到太后逝世之后,安帝执掌政权,才让马融官复原职。

因此,虽然马融得以回归乡里,但是他不被允许在州郡做官。后来,一直到汉安帝亲政,马融才得以复出。

如今温泉的广成湖,水面开阔,浩浩淼淼,仿佛依旧在诉说着历史的过往,如重重叠叠的波涛,向游人心中涌来……

 

马融自少“美辞貌,有俊才”。也就是说,他不仅长得帅,而且很有才;之所以称其为“通儒”,是因为他几乎是个全才。

治学之外,他喜好享乐,其房屋器用衣物,都崇尚奢侈,常常坐高堂,挂红纱帐,前面教授门徒,帐后设置女乐。他的弟子按顺序传授,很少有进入室内的。马融还擅长鼓琴,好吹笛,任性而为,“不拘儒者之节”。

他很会玩,善鼓琴,好吹笛,曾作有《长笛赋》;他善对弈,喜下棋,曾作有《围棋赋》。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早年随儒士挚恂游学,以数次拒绝朝廷辟命而名重关西。汉安帝时,马融入仕大将军邓骘幕府,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

马融学识渊博,尤长于古文经学。他教授门徒,常有千人之多。他综合各家学说,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他设帐授徒,不拘儒者礼节,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另有赋、颂等作品,其文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遍注群经,为孔子的《孝经》补阙而著《忠经》,并著有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凡二十一篇。

“绛帐夜晚灯下传薪,东汉大儒没过马融”。晚年他“绛帐传薪”(在高台上持起绛红色帐篷,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之事,如舞台艺术和故事会),致力于儒学的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有郑玄、卢植、马日磾,及其再传弟子刘备、崔琰、公孙瓒,至于其散落在民间的弟子更是无法计数,他们都为儒学的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马融之学,属于古文经学中的一种典型。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马融开始了综合各家、遍注群经这种带有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经注成就,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

马融长期在东观校书著述,为他能综合各家之学,遍注古文经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他善于吸取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他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见了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有精有博,我没有什么说的了。”他综合了贾、郑二家的优点,撰成《春秋三传异同说》,是《春秋》学集大成的一部专著。马融还曾与北地太守刘环讨论过《春秋》学的一些分歧问题。据考证,马融注《易》源于《费氏易》,又杂采子夏之说以及孟氏、梁丘氏、京房氏诸家《易》学。注《尚书》,取郑氏父子和贾逵之说。注《诗》,除《毛氏诗》外,兼采《韩诗》。此外,马融还注《三礼》《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

古人治学,讲究博而能专。只博不专,则失之浮泛;只专不博,则又几近朴陋。只有极少的学者于易学、经学家、文学家乃至围棋、音乐等无不精研,俱有建树,马融当之无愧为一代“通儒”。


马融才高八斗,却没有成为一代名臣?是因为他与当时的统治者的政见不一被长期禁锢(有《广成颂》为证)。

马融相貌出众,却没有成为一代名将?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爱惜他的才貌,不舍得让他战场杀戮(有他主动请缨带兵杀敌,而被汉顺帝婉拒为证)。

在此况境之下,这样一位得才兼备、仪表堂堂,堪称东汉帝国“形象代言人”之人,只能把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宏伟志愿付诸于笔端。

马融开创了“忠”文化之先河,又是“忠”文化实际践行之楷模。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可谓人人皆知,它所彰显的以刘备为首的忠义精神,就是马融精神的最好体现。

他才学博洽,但仕途却颇为坎坷,几经贬抑,多历磨难。

青少年时代的马融,长得仪表堂堂、英俊洒脱,而且还才华横溢,善于辞令,深得老师挚恂的赏识。挚恂精通儒学,潜心著述,是当时造诣深邃的一位大学者。他隐居南山,避开政府的征聘,专心学问,当时名重关西,为世人所钦羡。马融一投到挚恂的门下,就受到老师的另眼相看,不仅悉心地指导他学习典籍、撰写文章,还带着他四处游学,开阔眼界,增益新知。这样,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马融不仅领会了老师学问的真谛,还博览群经,精通经籍的要旨。在学习期间,马融每发出人意议论,均与众不同,出人意料。其见解独到,论证逻辑严密。马融这种非凡的才能使老师十分赞赏,便有招之为婿的想法。挚恂有一女,文静贤慧,知书达礼,而马融更是风流倜傥,才学出众,由于长期的接触,两相倾慕之心也油然而生。于是在老师的撮合下,他们喜结良缘。

当时邓太后临朝,权倾朝野,她的兄弟大将军邓骘辅佐朝政。

权重一时的邓骘听说马融很有才学,便下令召他做自己的舍人。也许马融不喜欢这种差事,便没有应征。后来他因社会动乱而陷入饥困的境地,后悔当初没有投靠邓骘,于是在困境面前,重新投奔大将军邓骘。被任为校书郎,到皇家藏书楼东观典校书籍。

有一次,正好遇到皇帝东游到岱宗(泰山),马融写成《东巡赋》一文上奏,深受皇上的赏识,被召拜为郎中。以后又多次变换官职,分别做过议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在做南郡太守时,因为马融以前得罪过大将军梁冀,所以又受到梁冀陷害,被流放到边远荒凉的朔方,历尽艰辛。幸好遇到大赦,才得以回乡。并再次被拜为议郎,又一次回到东观著述,后因病离任。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陈邦福撰写的《后汉马季长先生年谱》中写到,马融通十一经,为《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古文《孝经》作著,在汉代人通晓经籍到马融为极点,历史上仅此一人。

著名史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局高级编审马宗霍在其《经学通论》中阐明马融之所以得“大儒”之称,原因有三:其一学问渊博。是历史上第一位对《易》、《书》、《诗》、“三礼”、“三传”、《孝经》等儒家主要经典皆有著作的学者,且不以儒家学术为限。其二,文采飞扬。马融不仅为经学家,而且为文学家,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诗歌等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其三,弟子众多。卢植、郑玄等名家、大家,皆其高足。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曾经说过:“马融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延续中华文化,承前启后最伟大学者,乃中华文化之泰斗。” 

 

值得一提的是,马融在《广成颂》里描述的、久负盛名的汝州盛景“温泉晓霁”——附近的崆峒山,是“崆峒烟雨”所在地,也是一个神奇绝纱的地方。

据《庄子》记载:崆峒山的广成苑里住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广成子,轩辕黄帝从禹州迤逦西来,到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对他说:“不要浪费你的精力,不要过分劳累你的身体,也不要考虑更多的事,昏昏默默,自然就能长生。”说罢又给黄帝《阴阳经》两卷,黄帝十分高兴,就命乐队为他奏了《钧天》之乐。崆峒山东南部的一片洼地,被《水经注》称之为广成泽,汉明帝、安帝、桓帝、灵帝曾多次在此打猎游玩。

后来隋炀帝杨广闻得广成泽既是“周回百里,水草丛生”的好牧场,又有“神泉侧出”、“春日桃园”、“崆峒烟雨”、“龙泉夜月”等自然景观,随即派遣马牧在此设立牧场,一时间牧马业发展很快。

据说有一种“出汗如血,踏石留痕”的名马,便是此地的特产。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变成了一条河流,人称黄牛涧,发源于伏牛山的支脉玉皇山,远处和秦岭相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如牛犊一样无拘无束地奔腾吼叫,水里夹杂着黄土、泥沙,起伏似黄牛一般,淹没大片土地和庄园,人们称之为“牤牛犊水”,后改为黄牛涧。

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每于将旦之际,云气叆叇,如烟雨之相杂也。

《广成颂》里的描述美哉美矣,但像马融这样一个完美之人,一生的白璧微瑕却令人遗憾。

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公元151年,他时任南郡太守,因忤梁冀,被诬贪污处以髡刑流放朔方,自杀未遂,后得赦免。之后,他仍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

当时外戚重臣梁冀把皇帝毒死时,正好太尉李固在场,梁冀为了杀人灭口,千方百计必欲将李固除之而后快,于是捏造种种罪名将李固逮捕入狱,李固最后死在狱中。而为梁冀起草李固罪名之文的正是马融。

  又如梁冀穷奢极欲,大造园林宅第,耗资以亿万计,马融又为他作了一篇《西第颂》来歌功颂德。尽管梁冀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马融放逐到荒凉的朔方。为什么还对梁冀这样的恭顺?这就暴露了马融性格上软弱的一面。在炙手可热,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权势者面前,他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88岁高龄的马融死在家中,并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活到88岁高龄,不仅堪称奇迹,也与他的全才相匹配。 

但这并不影响他名重当时、文传后世的古文经学大师,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历代先贤先儒22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马融。北宋时期,马融被追封为扶风伯,得以从祀孔庙。

“不拘儒者之节”“达生任性”“不持士节”,马融的这些缺点,让当时的士大夫集团不待见。但有人理解他: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如今,斯人已逝,巨木犹茂。在当前生机蓬勃的多元社会,马融的智慧和学问,仍不断给人以启迪。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