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村过河是刘庄追悔莫及七月的雨豫剧的魅力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80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04

焦村过河是刘庄

焦玉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州市东部有一条河,名字叫黄涧河。它发源于大峪镇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自北向南,途经大峪镇、米庙镇、焦村镇、纸坊镇,最终汇入汝河。黄涧河出安沟山口再正南的河段,恰恰是焦村镇和米庙镇的分界线。河东焦村镇的焦村与河西米庙镇的刘庄村隔河相望,是世代友好的两个邻帮村,虽不属于一个乡镇,但两村来往甚密,如同一个村一样。

闲暇时,河东边的焦村人喜欢三三两两地从村里漫步到黄涧河岸漫步,或者站在岸边向对岸眺望。河西边,刘庄村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不禁使我浮想联翩,儿时的记忆就像老电影一样缓缓流淌在我的眼前。

小时候,生活条件和环境各方面都较差,我们村只有一个国营商店,也就是供销社,群众口头称为“合作社”。店里货架上稀稀疏疏的货物十分有限,且一部分商品还是限购的,不能随便买,更不许大量买,属计划经济嘛。如买布要有购布证,买食品类要有粮票,没有证和票说什么也不会卖给你的。况且人们的购买力也是有限的。虽然你拿着上级发的布证和粮票,但手里没钱还是照样买不成。我小时候只记得身上穿的全是奶奶和母亲自己纺的棉花织的布,那布叫老粗布。将织好的白粗布染成黑色或蓝色的,然后再做成各式各样的衣服。从来穿不起在合作社买来的细布,那时叫洋布。只有儿女们婚嫁时,家里父母才无奈地买来黑洋布、蓝洋布、红洋布或花洋布做成嫁衣,如果家庭条件较好的,可买那种叫斜纹尼的布料,它比洋布厚实耐穿。

当时,我村以东、以南、以北都没有可游玩之处,只有黄涧河西边的刘庄村才是我们的好去处。每当星期天或节假日,就成群结队的步行到河西的刘庄去。我们沿着一条弯曲陡峭的小路来到河里,再越过布满乱石的河滩,就进入刘庄地界了。站在河里向西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庄小学,它坐落在黄涧河西岸,趁着高高的河岸,在半腰处挖了几孔窑洞当教室,挖出来的土方垫在窑外形成了一块平地,凑合成一个校园模样。站在校外高土坡上,校园全景尽收眼底,里面有一个土坯垒的乒乓球台子,台面用水泥挂了一层,中间也没有球网相隔,而是用一根直木棍两头用砖头支住算是乒乓球网了。课余时间,学生们拿着用桐木板自制的球拍,高高兴兴地打起球来。虽然简陋些但玩得相当开心。靠校园的北侧,有一个篮球场,所谓的球场也只能算是半个球场。学校请来村里的木匠,用一根碗口粗的檩条上面钉上木板当篮板,一个篮球架子就形成了,师生们打个半场球也没问题了。因为小学生对校园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每逢走到刘庄小学旁,总想多逗留一会看个究竟才肯前行。有时还能溜进校园,隔着门窗向里面张望,只见教室一头的窑壁上,有着不规则且说黑不黑的黑板,黑板下方用土坯围了个半圆形,中间填上土算是讲台了,里边的课桌是长长的木板两头用土坯支起来的,至于学生坐的凳子更是五花八门了,有木墩有土墩也都不很讲究。总之有处坐就可以了。

说起刘庄小学,如果以“刘庄小学的变迁”为题写一篇文章,那素材真是一堆堆的,可写之处多之又多。它从河岸边的土窑洞搬进了村西南角的大瓦房里,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整齐的桌椅,高悬的电灯,看着这一切变化,学生、教师、家长都是乐呵呵的。如今的校园与昔日相比,那可是又一重天地。刘庄村两委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重新选定了校址,建起了高大的教学楼、办公楼,购置了崭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学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刘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供销社了,这也是刘庄唯一的一个商店。走进那土坯瓦房的供销社里,里面的货物虽然和我村的供销社大同小异,但毕竟是一个新地方,心理上有一种新鲜感。站在柜台外面,目光从货架子的东头看到西头,又从上头看到下头,买不买看看也有满足感。然后在上衣口袋里摸呀摸呀,摸了半天摸出了2分硬币,买了几颗糖豆,放在手心里如获至宝,看了又看就是不舍得吃,时候大了实在想吃,就放嘴里一颗慢慢的品尝,那感觉也让人回味无穷啊。

从刘庄供销社出来,正北是刘庄车站,只记得当时从县城到大峪有一趟班车,中途路过刘庄,并在此设了一个站点,方便周边群众乘车。说是班车,那是一部敞篷车,半旧的外观且锈迹斑斑,里面只是在车厢两边各支两块木板算是坐位了。从刘庄到城里票价是5毛钱,这5毛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那是微之又微不算什么,可在那个时候却让人难以接受。宁可从我们这里步行30华里进城,也舍不得花5毛钱去坐车。不是人们小气,而是花不起啊。

我们去车站的目的是看车,那年代农村里很少看到汽车,有些人一年半载也不知见过一次汽车没有。别说是汽车了,就连自行车在村里都很少见。从街南头到北头,几乎没有谁家能买起自行车的,即使在街上偶尔看到有人骑自行车,那一定是在城里工作的人回来了,且骑车人不是局长级别也是个副局长,一般工作人员来往县城也是步行的。我那时到车站看车,一是图个新鲜,二是回家后好在伙伴们面前炫耀自己的所见所闻。

“嘀嘀……”一声响亮的汽车鸣笛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又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如今的刘庄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商场超市一家挨着一家,村街道路宽阔平坦,路旁绿化四季常青。公交车10分钟一趟,县道大季线、省道侯饭线、汝登高速依村而过,进城外出非常方便。特别是车站北边的新农村社区,格外引人注目,街上人来车往热闹非凡。虽不是城市却胜似城市,与昔日的刘庄相比真可谓旧貌换新颜了。

刘庄的巨变是全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但愿祖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国富民强的中国梦。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