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徐徐走来,汝州犹如一位老者,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大有可为、朝气蓬勃的时代守正创新,汝州恰似一名励志青年,开创了“引客入汝”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格局。
曾经的河南省汝州市“半城煤灰半城土”,以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制约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自2022年起,汝州市大力实施“文旅强市”战略,凝聚文旅实体产业力量,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在政策的指引支持下,加上旅游市场的强劲带动,文旅文创大有文章可做。”汝州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张志强说,文旅文创产业被誉为“美丽产业”,不仅可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还能加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是一举两得的幸福事业。
截至5月31日,汝州市今年接待游客412.08万人次,同比增长20.45%;旅游收入累计约18.03亿元。尤其是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69.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3.24亿元。
古寨风情
一幢幢青砖旧瓦的传统屋舍,一排排玻璃结构的现代时尚建筑,点缀于百年古寨外的千亩山林中,宛若世外桃源。清末年间的万安西寨,位于汝州市大峪镇袁窑村,原本是一座躲避战乱、攻守兼备的山寨,由于年久失修,在2020年之前,除周围寨墙保存完整外,里面荒草萋萋、残破不堪、没有人烟。
2020年7月,汝州市人民政府与河南中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对万安西寨及周边实施旅游开发,打造云堡妙境乡村民宿度假区。项目占地面积约2000亩,分三期进行保护性开发。目前,一期、二期已实施完成。2023年接待3.3万人次,营业收入309万元。2022年7月荣获河南省五星级民宿称号,2024年1月荣获全国甲级民宿称号。
2021年2月,云堡妙境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历经两年,实现了荒山变景区、古堡变妙境、山村变民宿的华丽转变,带动了当地特色牛、羊等养殖业,核桃、花生、红薯、蘑菇等种植业以及特色餐饮业的发展。这些变化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活力,产业已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20余人。
图为云堡妙境一隅
在云堡妙境的餐厅外,记者见到了正在准备午餐食材的工作人员高楠楠,她是“古堡变妙境”最早的见证人之一。“我们有自己的菜园子和养鸡场,所有蔬菜肉蛋都是自己种植养殖,每顿早餐都是当日现点现做,不会给客人提供预制菜和隔夜食物,就是为了给客人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真切感受。”高楠楠说。
乡村振兴,民宿担当。“我们把民宿作为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切入点,以万安西寨为核心,已经打造了松伴禅居、云栖、古堡繁星露营地等10个民宿品牌。目前民宿拥有86间客房,会员房费为每间698元,包括赠送的足浴熏蒸、红酒茶饮等项目。”云堡妙境乡村民宿度假区副总经理刘瑞带着记者环绕古堡一圈,感慨道,民宿是竞争力很强的热门产业,如果没有特色,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云堡妙境就是要打造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民宿,让远离城市喧嚣的游客在此能寻觅到一丝静谧和惬意。
摸着古堡城墙的砖石,像与历史对话;走在崎岖不平的青石路上,像穿越回历史。“我们在开发的时候,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不会为了经济利益破坏古迹;在创新体验项目的同时,积极挖掘古堡文化,让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刘瑞说。
“在大峪镇的深山孤岭里,能够迸发出这种蓬勃的山区文旅活力,实现小民宿撬动大市场、小民宿联动大产业的转变很不容易。”大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京渠表示,这期间政府的支持发挥了很大作用。云堡妙境自开发至今获得市级财政资金和乡村振兴资金累计1300余万元,用于开掘水井、修缮柏油路和安装道路护栏等。
近年来,汝州市在南北两山分别建设靳马线、九峰山2条旅游专线65公里;开通云堡妙境、九峰山、半扎古镇等9条旅游公交专线。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加快推进云堡妙境三期、白水泉
民宿等项目建设,配套休闲度假、特色美食、非遗传承等多样化休闲业态。今年“五一”假期,汝州市民宿业累计接待游客964人次,入住率达80%以上,综合收入23.2万元,同比增长21.8%。
穿越千年
在“五大名窑”中,“汝窑为魁”,汝瓷又堪称宋瓷之粹。见过汝瓷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简约自然、典雅高贵、温润柔和,犹如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
兴盛于北宋时期的汝瓷,在北宋灭亡后,技艺失传,曾断烧800余年。直到195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汝瓷才得以重现昔日荣光。
20世纪70年代起,汝瓷烧制技术人员历经40多年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使汝瓷重新焕发光彩,惊艳世界。
在“廷怀窑”生产基地———河南省廷怀玉青白胎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展厅内,温润如玉、器型多样的汝瓷产品琳琅满目。多年来,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李廷怀一直在思考能否在保持汝瓷的传统基础上,研制出更白净的胎质?能否生产出健康汝瓷,让汝瓷进入寻常百姓家?经过50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在2009年成功烧制出了玉青釉白胎瓷;2015年研制出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活态瓷。
图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李廷怀展示汝瓷作品
眼前的一款玉青釉龙头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龙头杯杯底三足鼎立,杯柄为龙的造型,沉稳雄浑、威风凛凛。“这可是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召开时,被指定的会议专用杯,后来还作为国礼赠送各国政要。”李廷怀自豪地说。
展厅内天青、张公巷北宋官窑卵青、月白、豆绿、玉青、双色6大釉色,汝瓷瓶、尊、炉、洗、碗、盘、兽、人物、茶具、文具等11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产品,都是李廷怀推陈出新的智慧结晶。他指着销量较好的龙头杯、快客杯、花开富贵盘等产品说:“汝瓷是我们最闪亮、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宋代汝官瓷工艺精湛,历史地位高,但它只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当代工匠不要一味模仿、死板复制,应该大胆创新,增加新元素,让汝瓷生活化、亲民化。研制出不同颜色、造型、品类、功能的产品,供广大消费者选择,从而拉动汝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近年来,汝州市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依托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搭建文旅文创新平台。2015年起推进国家级汝瓷特色小镇建设,通过打造基础设施、游客中心、博物馆、鉴定中心、汝瓷研究院等,不断壮大汝瓷文化产业规模,从过去不足100家企业发展到484家,从业人员从不足2000人发展到5000多人,产值规模达到了12亿元。目前已经吸引了国内陶瓷大师及“五大名瓷”56家企业先后入驻,形成集陶瓷材料、制造、创意、商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曲剧故里
汝州,是曲剧故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学唱曲剧的浓厚艺术氛围。
5月底的中原大地,气温渐渐炎热,汝州市群艺馆曲剧传习所内的学习氛围浓郁高涨。刚刚下课的教师陈彩芳,还在手把手帮个别孩子纠正表演动作。
陈彩芳说:“我从汝州曲剧团退休以后,到曲剧传习所义务当教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我教他们识简谱练唱,初步掌握舞台上唱、念、做、打等知识,组织演出比较完整的折子戏、小品戏、荒诞剧。让我特别欣慰的是,每一位来上课的学生,不论基础如何、水平如何,都很投入,很有热情。”
跟着市群艺馆馆长赵志勇来到曲剧传习所展厅,记者看到挂满两面墙的老戏服,琵琶、古筝、曲胡等乐器,以及各种艺术展演和曲艺比赛的珍贵老照片。赵志勇站在展厅中央,意味深长地说:“这个200平方米的屋子,是几代戏剧人物所用的服装、道具、头饰、枪刀把子展览厅,可供学员学习和外界参观。10年前,曲剧传习所成立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仅有几位老师、几把破旧弦子,要想开展排练和训练学员,也只能在露天的树下进行。看看现在,变化太大了,150平方米大型排练厅、95平方米练功房、165平方米大型现代化演出舞台,还有一个1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录音、录像棚。这些设备设施都是为了纪念和传承汝州曲剧诞生、发展和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影响,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几年来,曲剧传习所共开班66期,每年暑期会开设公益培训学习班和戏剧知识讲座、简谱知识讲座,还有演员的化妆、穿衣彩排、实习课堂以及下乡和进社区讲座等,培训成人与少年儿童1.7万余人次。陈彩芳说,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戏曲少儿有40多名,一部分参加了国家、省、地、市级小梅花奖大赛,获奖学员不在少数。曲剧传习所的活动形式很丰富,走上街头游园、进社区、进校园;深入边远山区,把戏台搭到老百姓门口;通过舞台表演宣传主旋律,唱响正能量。
汝州市曲剧团团长张卫民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曲剧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曲剧人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戏曲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使之家喻户晓,让曲剧走出汝州,把八方游客引进汝州,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文旅经济“硬支撑”。
近年来,汝州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送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舞台艺术送农民、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活动。2022年以来,已在文化活动开展及场馆设施建设运维、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城市文化宣介交流等方面累计投入15006万元,大力支持汝州曲剧事业和文旅文创发展,让文化发展更有活力、旅游发展更有魅力,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到汝州,汇聚汇合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力争催生新业态,形成新优势。据中国财经报